《战国策》精彩奇绝的计谋全书​

来源:个人图书馆-blackhappy   2023-06-03 10:09:33

《经典里的中国》作者:杨照

​在上一节我们说到,荀子是儒家真正主流的塑造者,不仅在政治上影响深远,在人格塑造上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。那么,本节中我们来说说,一本记载战国游士的计谋全书:《战国策》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从图库选择图片

《战国策》的成书

《战国策》没有确定的作者,流传的版本也有好几种。西汉时期,刘向将汉代皇室藏书中的几个版本,按照国别进行编校整理,最终呈现给了皇帝。我们现在看到的,就是经过刘向整理之后的版本,其纪事的时间,大致从春秋以后到秦灭六国之前,符合现在一般认定的战国时代。

《战国策》是一部史书,但它和寻常史书不同,重点记录的,不是某个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,也不是国君的事迹,而是当时的纵横策士在各国的活动,以及他们所造成的影响。

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,曾写过一篇《战国策目录序》,将《战国策》和孔孟之道进行对比。

孔子和孟子整理西周礼乐制度,将其运用于春秋战国之际的特殊背景中,他们想要在延续旧制度精神的基础上,创建新制度。他们有坚定的原则和价值观,并不会因为国君的态度而大幅度改变自己。

而在《战国策》里,这些游士和谋士的行事风格恰恰相反。他们心中,没有绝对的价值观念,也没有明确的是非立场,在面见国君时,其首要目的,就是要说服国君,因此,他们灵活变通,巧思妙喻,通过对国君心理的揣测,提出迎合国君想法的主张,并以此得到信任和重用。

比如,有关苏秦的事迹中,就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,可以展现出他的机锋百变。

在《战国策·齐策》中记载,东方大国齐国最重要的公子孟尝君,要冒险远赴秦国。很多人来劝孟尝君不要去,他都不听,苏秦也决定去劝他。

孟尝君知道后,很不耐烦地说:“那么多人来说了那么多道理,只要是和人事有关的道理,我都听过、也都听够了,除非他要说的是鬼事,只有鬼的道理我才没听过。”

结果,对于孟尝君的拒绝,苏秦迅速有了对策,回应说:“我本来就没打算要来说人的道理,就让我来说说鬼的道理吧!”

于是,孟尝君见了苏秦,听他讲了一个故事。苏秦说,他经过淄水边时,遇到了两个人偶,一个是泥土做的,一个是桃木刻的。木偶对泥偶说:“你是用淄水西岸的泥土造成的,八月下大雨,淄水河里涨水,你就完了。”

泥偶回应木偶说:“恐怕不是这样吧!我本来就是西岸的泥土,水淹过来,我顶多就是恢复为西岸的泥土,仍然留在原地。至于你呢?你是东边的桃木做的,下大雨河里涨水,水来就把你冲走了,你会在水上漂啊漂,不知道会漂到哪里去。所以,真正完蛋的,是你才对!”

木偶和泥偶对话,看起来离奇古怪,不是人间之事,而是“鬼事”。但是借这个故事,苏秦进一步劝孟尝君,作为齐国人,去到秦国,就像是来自东边的木偶,根本没有自主权,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回得来。

最终,孟尝君听了苏秦的劝告,决定不去秦国了。

在这个记载中,苏秦是非常机敏的,他抓住孟尝君一句关于“鬼事”的玩笑话,编了一段木偶和泥偶的对话,借它们的对话来讲道理。这也是他们策士“人话鬼话都能说”的表现。

所以,《战国策》的重点,不在于记录发生了什么事,而在于什么样的人使得这件事以这种方式发生。人如何借由计谋、口才或临时反应,创造、改变了事,才有可能被载入《战国策》中。

反映社会的剧变

《战国策》里所记载的事件,彰显了从春秋到战国,社会上翻天覆地的变化,包括价值观念的剧变,阶级壁垒被打破,对权力和欲望的极力追逐等等。

战国时期的游士、谋士,既是封建身份制崩坏的象征,也是封建身份制瓦解的产物。他们大多出生于平民世界,在孔子之后,有了受教育的机会,能够学得知识与技能,并有机会面见国君,提出主张,进而获得最高的职位。

在这段变化无常的历史中,苏秦是最具有传奇性的人物之一,他也是纵横家的始祖。

“纵横家”是“合纵连横”的缩写,而合纵和连横,则是因为秦的兴起才有的两套外交谋略。当时,面对强秦,东方六国深感威胁。“合纵”策略主张,东方六国应该联合起来,共同防堵秦国。“连横”主张刚好相反,认为东方各国应该积极追求和秦结盟,这样不仅不用担心秦的威胁,还能借助秦的力量变得强大。

在《战国策·秦策》中,苏秦刚出场时,原本是亲近秦国、主张连横的。他去见秦惠王,表示自己愿意为他实现“并诸侯,吞天下,称帝而治”的梦想,但秦惠王表示,秦国羽翼未丰,不急于去以武力征讨他国。苏秦留在了秦国,试图等秦惠王改变主意,然而,他多次上书,秦惠王并不理睬。这样过了一段时间,苏秦穷困潦倒,不得不回到家乡。

因为他穷困落魄,回去之后,家人都不给他好脸色看。这让苏秦内心更加悲愤,认为一切都是秦国的错,因此,他改变了连横的主张,决定与秦国为敌。

苏秦被仇恨之心所激励,长夜翻看古籍,最终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法书《阴符》,埋头苦读,一年之后,他带着这一年来学到的种种奇谋,去见了赵国国君,提倡“合纵”之法,主张东方六国形成联合阵线,打散原先各国单独和秦联盟的连横方式,用这套策略来压制强大的秦国。

赵国和秦国相邻,最能感受到秦国快速崛起带来的威胁,因此,赵王对苏秦大为赏识,立刻封他为武安君,委任他为赵国的国相,并给他丰厚的赏赐。在那之后,苏秦代表赵国出使各国,游说国君们进行联合,并成功地使东方六国结成反秦同盟,大大压制了强秦的势力。

这一时期,苏秦光靠一张嘴,就成为各国国君的座上贵宾,甚至夸张一点来说,他改变了当时天下的格局。而创造出如此辉煌成就的苏秦,起初不过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。

苏秦的这段经历,展现了战国时代特殊的价值观念。纵横家不顾原则,没有信念,以追求利益和实现个人价值为出发点,在这个时候,封建的等级秩序、维系亲族纽带的宗法规范,几乎已经在全社会失去效力了。

苏秦以一介平民封侯拜相,达到了一国之中仅次于国君的最高地位,成为后来许多纵横策士的梦想。战国策士唯一突破不了的,是按照血缘传承的国君地位,因此他们的最高目标,就是封相。这也表明,在当时的社会中,一个人在社会上机遇很多,等级变动幅度也非常宽泛。

全新的效忠关系

在春秋战国时代,人与人之间的效忠关系变得非常微妙。尤其是在战国时代,人才的流动性很强,游士们几乎没有“祖国”的观念,只要受到国君的赏识,就可以立刻为他效劳。

比如,张仪是魏国人,他到了秦国去,见到秦惠王,立刻表示自己要誓死效忠。这既是游士争取国君信任的方式,也显现出人臣与国君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动性。臣子可以自由选择效忠的国君,国君也可以筛选能臣,没有一定之规。

《战国策》里面,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做的,这也是它被儒家认为异于道统的原因之一。然而,在这样没有绝对是非信念的人中间,有一个例外的存在,那就是提出了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侠士豫让。

豫让是晋国人,曾经在不少贵族手下当家臣,都没有真正得到重用,直到去了晋国的公卿智伯手下,才受到赏识,他也把智伯当成自己真正的领袖。

后来智伯被杀,封地被吞并,豫让原本逃到了山中,却不愿意苟且偷生,发誓要为智伯报仇。智伯的仇人赵襄子,非常赞赏豫让的气节,也有人给豫让出主意,假装对赵襄子投诚,趁他放松戒备将他刺杀,为智伯报仇。

然而,豫让不愿意这样做,他遵行“君臣之义”,认为自己既然对智伯忠诚,就无法再去赵襄子麾下做事,即使是假装的也不行。之后,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失败,最终自杀而死。他的事迹,在《战国策》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,在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,也被载入了《刺客列传》当中。

豫让对智伯忠诚,是因为智伯是唯一尊重他、看见他才能的人。他坚持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原则,也成为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历史中,力图匡扶正道、恢复君臣之义的英雄。

在战国时期,封建秩序及其文化价值,破坏殆尽、荡然无存,新的一统帝国原则又尚未成形,人们的价值观和选择,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。豫让所选择的道路,对他而言是至死无悔的,这种对个人信念的坚持,千载之后依旧熠熠闪光;而像苏秦、张仪这样的谋臣策士,善用智计,通过个人能力,获得名声与地位,也具有一种追求个人理想、跨越时代局限的精神力量。

精彩推送